舞蹈空間卅周年前哨戰「勥」- 物件劇場 觀後感


風,從遠方來到城市,帶著不尋常的禮物,但只有少數敏感的人才察覺得到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---《馬可瓦多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張震洲 攝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Dot.》

第一眼見到在漆黑之中緩慢上升的「葉王洲」,屏氣如神,如同注視初來乍到的春季,亟欲破土而出的那股躁動在空氣之中衝撞著。恣意滑動宛如舞台就是一片汪洋,近乎瘋狂的渴望把自己延伸、蔓延開來。

初生的不畏,激動跳躍著,是青春時分。有著那些過於浪漫的期待,更多的是展示自身所能企及的野心。在虹彩之中,劇烈搖盪著汗水,那些低落至土的,在生命沃土之中分解,不會都是美好細嫩的枝枒。

成長而出的,是苦痛與沒能成為的自己,有那些被現實擊敗的死屍,乾枯而成的現代雕塑。伴隨著滿布荊棘的藤蔓,折磨其中,癱倒在地,仰望著枯枝散葉,享受著自溺與自我放逐的舞姿,也刺穿了遊樂園中五彩繽紛的氣球,那些關於美夢的幻想,在沒有盛宴的廢棄花園,成為終日徘迴不散的亡靈。

而最後,也會迎向春天,太陽會接管大地,自我放逐的旅程也有終點。從無畏到失落,最後在被荊棘劃傷的鮮血中,結痂的傷口會發出新的嫩芽,她會開出最甜美的花,因為那是泥濘之中掙扎的我們,歸於平靜後,生活最後的答案。

這次「物件劇場」的三支舞之中,最喜歡就屬葉王洲的《Dot.》,不說是否能夠真實抓住編舞者的想法,卻是真實觸動我的作品,三幕不同的情感展現,熱烈激動、自溺慢性、緩慢雲淡。能深刻體會到人一直在追逐著自己的那些悸動。

(圖轉自「葉王洲」臉書)

MISS A

如果票選今天最為奪目的作品,一定會選擇這支「MISS A」。

從第一個登場的舞者黃彥儒近乎全裸的出現在燈光之下,被顏料潑灑,迷濛未知的演示著一種赤裸的生命狀態,就明示著這作品的特別。

沒能被輕易看透的劇本,帶來更多迷人的想像。在舞台微光下,能依稀看見一具人型的軀體坐落在舞台上,此時舞台上的一切,都像是飢渴拆解的肩帶,欲知內衣下的全貌。

下個瞬間,是衝破耳際的問診聲,那是無情的善意,在科學性的問題之下,病痛本身沒有了溫度,無法被量化的苦痛。當我們用最客觀的方式解決,病人切身的疼痛,永遠都只有自己能夠窺知一二,還有沒能被理解的孤獨。

此時編舞者「汪秀珊」登場,他身穿端莊的襯衫與整齊的妝髮,伴隨舞台上坐在馬桶上的一具人型戲偶。與赤裸凌亂被玷汙沾染色彩的黃彥儒產生了極大的對比。

這時候「黃彥儒」如同一具乖巧的魁儡般,任由汪秀珊擺弄,他激烈的在黃的胴體上恣意的「治療」。塞滿蔬果,用那些象徵健康的一切去照顧,在來回的推拿以及餵食之後,終於,連魁儡也會反抗。

接下來激烈的雙人舞,伴隨著強力的對手戲碼。來回傳遞的蔬果還有激烈噴濺的果菜汁液,雙方之間情緒的流動,透過蔬果、馬桶、人型的戲偶,進而形成一個情感貫通的系統,情緒在之間相互推擠與碰撞,每一個觸碰就宛如隨時會崩解的身軀,既渺小又追求著一次又一次的對話,企求重生。

似乎象徵著自身成長的反饋。我想把一切簡單的理解成,佛洛伊德提及的「三個我」。

初登場的「黃彥儒」是本我,他是象徵著最初的存在,她看似迷茫混亂,起初被生為自我「汪秀珊」給掌控,卻被自己給壓迫進了牆邊,最後唯有用力的反抗。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彈之後,起初整齊端莊的汪,潔白的襯衫也被果液又或是汗水給搞的一團亂。而那具戲偶,就是「超我」。是我們在自身內在掙扎後,都渴望成為的模樣。

這支舞,那些戲劇性的衝突,比起其他兩支更為明顯,音樂的設計上也讓人驚豔,特別突出的問診聲,在快速的剪輯下,錯落的片段在思緒之間衝擊,讓人乘著激烈的音浪,享受暢快的節奏,看得真的很過癮。

《心的物語─身》

被眾人呵護的戲偶,在舞台中冉冉上升,伴隨著輕快充斥童心的音樂。他是獨自生長在地下室的幽靈,化作我們共同的「童年」。

那件被搶奪的褐色的衣裳,其中孳生的是,對未知的恐懼與對事物的依賴。仿佛抽離生命之中純粹的渴望。被硬生生抽走的奶嘴、被爸媽偷偷丟棄的小被被。無論是被動的接受,或是主動的戒斷,關於「安全毯」的需求,就像是儲藏櫃中永遠吃不完的泡麵似的,那些巨大的飢荒,從來都不存在胃裡。而對於被呵護的慰藉亦然。

四幕不同的生命狀態,揭示著這段童年不同成長歷程。

一.   壓力

被侷限囚禁的舞者,被眾人圈禁在渺小的圓周率之中,面容驚恐的看著那些綁匪。他舞動著,是希望求生逃離,還是見間的接受了這龐大的壓力呢?是衝撞著這個體制,也同時是試探著其中的底線,在這些無形的傀儡線下,還有想成為人的夢。

二.  

這支舞是「王彥」的雙人舞,最為簡單明瞭,優美柔和的音樂,極為浪漫的相互試探,渴望觸碰,能看見成長歷程之中,關於愛的萌芽與難解的憂愁,看著舞台角落,也注視著舞者的戲偶,從他背影之後看出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?是落寞還是有更多沒能成功的感情呢?

三.   高牆

橫越舞台邊際,拔地而起的高牆,如雨後春筍遍布在各地。讓人想起了「馬可瓦多」,散去了此前視為珍寶的蘑菇,最後卻食物中毒。多麼可笑的迷戀在保護的蕈傘下,看似安全的躲在高牆下,或許能夠不受傷害,可是推倒高牆,才能正視自己的軟弱真實,尋回一個貼合身心靈的平衡。

四.   初心

音樂又回到了最初的童心,幽靈的戲偶又成為了主角,重新來回的追逐著被奪去的安全感,那些被視為初心的仰賴,在歷經成長過程後,重拾某些單純的情感,也許看淡了生命,看穿了慾望,最後回歸到的童年的初潮,在舞台上飛翔的幽靈,雙手企及的是最基本的需求。

雖然貴為最後一支舞,卻是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那麼喜歡的,他的企圖很強,做了很多隱喻,許多物件串聯出新生的想像,但是太過瑣碎太快速的呈現出來,對我來說並不是那麼好消化,可能還在思考某些物件的涵義時,下一件物品又飛進水晶體中,對已經歷經兩支舞轟炸的腦袋,就有點太多了,這單純是個人對於喜好的取捨。不然我應該要更喜歡這支舞才是,畢竟王彥在其中有激情的雙人舞呢~哈哈哈


說起來,每一次因為王彥的關係來看現代舞,都會被這些舞者給感動,不管是編舞的想法,或是背後那些我無法讀出的意涵,都迷人如同夏日美好的夕陽,燒灼著皮膚,留下黏膩的討厭,苦惱著,卻被它無以名喻的美給感動。

能接觸現代舞,真的必須謝謝王彥,希望王彥你也繼續跳下去,不為了什麼,為了自己。


留言

熱門文章